元字五行属什么的?

井宇榜井宇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元”字的五行属性为“木,水”。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一般由笔画构成,从甲骨文至现代汉字(简体),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古文字、篆书、隶书、楷书4种字体。汉字在古代并无严格的形体结构法则,每个字形都是随物赋形,灵活多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实用价值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强调认读的便利性及书写的一致性,因此,汉字的形体逐渐趋于统一和规范。到了汉代,隶书取代了篆书成为通行字体,此后,虽然字体上仍有小变化,但基本定型。

1955年,中国汉字文化学者张舜徽在《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序》中言及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体会时说:“吾国文献之记载,往往与考古学及语言学有关联者,尤以汉人著述为最切。盖汉代人据当时实际所用之名地名状山川,撰著史籍。其语言文字,即当代通用之音训;所记地名词章,又即为当代通行之名称。后人欲考见古代地理之变迁,当取是书为根据矣。……是以治此等学问,当自小学始。”可见,要想深入研究历史地理,就必须了解小篆和隶书。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相关常识。 元,形声兼会意字。金文作上图①,上部为“二”②,表示读音③;下部为手④,表示词义为“起始”“开始”⑤;整个图形表示用双手表示时间上的先後次序,表示“初始”⑥之意。篆文⑦图①下部的“手”讹变为“元”⑧,形成楷书⑨“元”的雏形。小篆⑩中“元”的“二”讹变为“厶”⑾(“厶”通“厶”),“厶”在古文⑿中表示一人跪坐之象形,因像人之膝盖,故亦像跪坐之人。楷书中,“元”的左半部演化为“月”⒀(或“白”),右半部分演化得比较复杂——其中的一撇一捺分别由“厶”和“厶”⒁中的第二笔演化而来;竖折横分别由“厶”⒂和小篆中的横画演变而成,其中最后一笔撇画是由“厶”的第二笔演变而来的。至此,“月”和“元”两个汉字便基本完成了分化,其中的“月”就是现在常用的汉字部首之一。

注: ① 金文,是指春秋战国时代用以书写成书的铜器(金器)上的文字,也指这些铜器上刻写的文字。金文又称钟鼎文,因其多铸刻于钟、鼎之上而得名。

② “二”为金文的“兩”,象两人背靠背站立之形。

③ 表示发音部位在口腔后部,如北京话中的“u”“o”韵母,上海方言中的“e”韵母。

④ 手的形状类似于甲骨文中“工”(今作“丁”)的字形,故此处仍沿用“工”字,以示区别。

⑤ 从甲骨文中可知,汉字中很多象形的造字法是从人体构造出发的,所谓“形声皆象形”者是也!而“二人相迭”则恰可喻示时间的先后次序。

⑥ 张舜徽先生说:“凡首句曰‘某之初’者,谓事物发端,必有此某者起焉。”

⑦ 小篆也称“籀文”、“大篆”、“秦篆”,是先秦时期的通用文字,是秦丞相李斯整理出的标准字体。西汉时期,小篆作为全国统一规范的文字使用。

⑧ 隶化之后的小篆,将篆书中的“工”变形为由三横组成的“乙”字形,于是便将篆文字形中的“工”误写成图示“乙”。

⑨ 楷书又叫正楷、真书、正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汉末三国时出现,到南北朝时期正式成型。它是今天常用的主流字体,也是历代书法家们练字的基础。

⑩ 西汉后期,小篆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隶书应运而生并迅速取代小篆的地位,成为新的通用字体。隶书是一种介于篆书和楷书的字体,结体变篆书的长横和长竖为点、短横和短竖,笔画简化,线条波势化,用笔开始讲究笔势。

⑪ 隶书产生之后,“二”旁的一竖出现了两种形态,一为直笔,一为弧笔。由于后世一直沿用“元”作为年号的称呼,所以隶化的过程使得该字最终确定为直笔形态。其实隶书中的大多数文字并不完全遵循隶化原则,而是根据书写习惯或字形特征随意变通。

⑫ 关于“厶”的解释众说纷纭,有认为是“私”的古文之说,也有认为是“厶”通“厶”的说法,还有认为两者同属一个部件的假借关系之说等等。 这里采用前者说法,因为这种解释符合小篆“字从声”的造字规律,且较为合理可信。

⑬ “厶”在小篆中常写作“厶”,隶书上写作“厶”,楷书则普遍写作“厶”。二者都是“厶”的异体。

⑭ 以上四个部件皆为“厶”的下部形态。

⑮ 以上三个部件均为“厶”的上部形态及其演变过程。

蔡屹祥蔡屹祥优质答主

“元”这个字是繁体字,简化后为“元” 康熙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元”字的五行为土、木和火。 “元”“本义:始也;初也。指事物的开始” 所以,五行生克中,土生金,因为金的来源就是由大地上的草木获得而形成的。所以,金生水,水是金气的源头。水生木,树木生长必须依靠水作为滋润物才能长出来。从“源”的本义引申出新的意思来,那就是说事物最初的起源,也就是它的根本的意思了。这就是它五行所属的原因所在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