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破产企业有哪些?

蒲小兵蒲小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80年至2004年间,全球共有57个经济体实施了超过620次银行危机应急预案(Banking Crisis Execution Plan)和/或货币救援计划(Monetary Assistance Plan)。这些预案多出自IMF《政策指导》(Policy Guidance)系列报告。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讨论的破产指的是经济意义上的破产,即一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面临困境,无法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无力继续支持政府融资,从而不能支付国际收支逆差项下的外汇债务。这种破产与财务上的破产是有区别的,后者的主体是企业或者个人,前者是指一国政府面临偿付危机的局面。一国政府即使负债累累,但如果仍能维持基本职能的履行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那么就不应该认定为“破产”。相反,如果一国政府出现财务危机,但尚能勉强应对,那么也不应被认定进入“破产程序”。

虽然IMF在一系列报告中给出了有关破产的预警指标,但这些指标都是定性指标,并没有定量标准。这些报告中所给出的破产案例多是宏观层面的,缺乏微观基础。对这些预警指标进行量化,并进一步结合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微观考察,是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

笔者借鉴Black(1983)的方法,将一国的国际收支缺口与外汇储备之比定义为“逆差强度指标”(INR)。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且其国力难以支撑后续的逆差支出时,该指标上升至临界值以上,则视为达到“破产门槛”。其中,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TR)作为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由进出口额度除以GDP得到;而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比(M)用来计算一国的贸易竞争力——这一比值越高,意味着一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具竞争力,从而增加贸易盈余、缓解国际收支压力。

笔者根据上述指标,选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5个国家作为研究样本,对它们的宏观经济基本面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在1997年和1998年确实出现了“破产”的情形,而那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时。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很高,高达64%,所以国际贸易状况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很大。当时的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这种制度安排使得人民币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加入SDR,成为世界货币。所以在国际贸易恶化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空间非常局限,不得不依靠财政政策来挤出资金用于偿还外债。

当然,那时的中国还不是市场经济,而是有自己的特殊性的。 从理论上讲,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总是因为本国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效力不足所致。为了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又想让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最终选择只能是让本币升值(贬值),导致国际收支顺差(逆差)。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无力论”(Monetary Powerlessness Theory)。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