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大学排名低?
世界大学排名对教育投资、国际合作、师生流动、学术声誉等都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大学如何在这一轮世界大学竞争中奋起直追,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目前,最受关注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专家主观评估”型大学排行榜,如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西班牙SEI-ICE等排行榜;二是以量化指标为依据的“学术排名和评论”型大学排行榜,如以理工科见长的“ ARWU”,美国“US News”与英国“泰晤士报”等;三是“综合指数”型大学排行榜,如欧洲“EUR”的大学排行榜等。
从方法和技术手段来看,世界大学排名在采用数量分析和模型模拟手段的同时,逐渐加入定性评价指标与模型。从指标体系本身来看,世界大学普遍关注教学规模、师资质量、学术产出、学科数量、研究经费、师生比、国际化程度等指标,注重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创新力和学校竞争力。从结果来看,美国大学在理工医学领域优势突出,英国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成绩显著,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也有不俗表现,亚洲大学与欧美大学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大学要想在新一轮世界大学排名中崛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一是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数量匮乏,缺少世界公认的重大研究成果,学术生产力、学术创新力和学术影响力亟待增强;二是教师队伍的创新活力和产出效率不足,在科研产出、引文影响等指标上严重缺失;三是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偏低、高层次留学生人数比较有限,尚未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品牌专业和项目。
当然,我们也要充分发扬自身大学的固有优势,如重视科研和教育投资的国情、大学收费低而生源广、教师数量多且教学经验丰富、在一些应用性理工科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等等。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大学也一定能在新一轮世界大学竞争和排名中实现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