暳的五行属什么?

汲嘉梦汲嘉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暳”字的五行属性,我是在《康熙字典》里找到的答案——【亥集上】【雨字部】暳 ·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2; 《说文解字》释作:【卷十一】【雨部】暳hé(音荷),雨也。从雨,声。《集韵》曰:“本作霡霂。” 又【卷二十一】【午集中】【午字部】暳hì(音喜),《广韵》曰:“同霢霂。一曰细雨。” 而现代的字形字义分析,则往往忽略了这个被《康熙字典》称为“雨也”、“从雨,声”的古字——“暳”。 现代汉字学分析这个字,一般以为它是形声字,声旁是“忽”,形旁是“雨”;或者说是会意字,由“日”和“雨”组合而成。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错了!因为现代文字学的这些观点,都是以字形为根据来进行推断的,但问题是“暳”这个字在汉代的书写载体竹简上,字形与“日”和“雨”都没有任何关系。

我查过了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里面出现了好几个“暳”字,如《中山策》:“早朝晏退,师旷操琴而诵《清庙》之诗,其辞微,其志远,其声弭弭其言渐渐。公卿大夫于是乎莫不谦让,士于是乎莫不忠信”“夫弦歌之声不绝,幽咽之歌流涕。夫中智以下,不得为孝,此声之谓也。”再如《楚策》:“令尹子文治楚国,五年而楚强。”又如《齐策》:“今有人于此,损之十斤,而得黄金五两,此人何乐為。” 这几个“暳”字,都是小篆字体,而小篆是由秦国大臣李斯创造并得到秦统一后推广的,可见至少在秦代,“暳”字是不写作“日”或“雨”形的。 而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据我所知,至少是把“暳”写作了“日光”的,见“午集阳部第二”:“彗,扫彗。”(注:这里的“午集阳部”应该是指“午”部的第一个栏中的字。)另外,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也把“暳”字注释成“日光”:“彗,扫彗。……谓昼日之象。从日,聲。读若诲。” 这样,在汉唐时期,“暳”字都被认作“日光”,这和它在汉代简牍上的书写形体一致。

那么问题是谁犯错了呢?我认为是近代学者,他们在编撰汉语大词典时,采用了“以形定音”的理论,把“暳”解释作“mèi暮”的异体字了。 所谓“以形定音”,就是指用字形的相似程度来推论读音的方法。由于人类语言具有“形变音变”的特性,所以这种方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这里的问题是,汉朝的“暳”字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属于“以形定音”的那个范畴。它并不像“暮”字那样,古时既与“暮”同音,又与“暮”同形。

古文字学家徐仲舒就说得很准确:“此字当作曶,谓晨日未尽出。”(《古文深人》) “曶”就是“暳”,表示太阳还没有出来,自然就不是“月光”或是“日光”了。 所以,我怀疑是东汉的文学之臣郑玄,最早把“嘒”字误作“日”或“雨”形,使得后世传抄之书,纷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