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北京叫什么?

范小呆范小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明初,称京师为“北平”。 洪武九年,改北平府为京师顺天府,建京城。以宛平、大兴二县并为京师。永乐十九年,迁都并更名“北京”。 《明史》卷十三《成祖本纪三》: “永乐十九年十二月,诏自后京师之称曰‘ 北京 ’。”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给事中李习及御史叶梦熊等奏请修筑北京外城,得到嘉靖帝的批准,于是开始建筑外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月,北京内城九门楼重檐攒顶的城楼全部落成。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月完工,次年建成九门大城池,并增建皇城墙。

清入关初期仍然沿用明代的名称“北京”。康熙年间始名“京师”,雍正帝时又恢复“北京”之名。但乾隆帝认为雍正帝用“京师”之名是因为仿照汉唐旧例,而汉唐时期的京师是指长安、洛阳等古城,因此乾隆帝下谕旨说: “朕观前代于京师二字颇有差讹。盖汉承秦制,京师即指长安而言;唐承汉制,亦指长安而言。至我朝定鼎燕京,则直称京师,于理本属未当。”为此,他把“北京”改为“京师”。不过,这种改变只是官书和官方文件中的称呼,老百姓仍习惯称为“北京”。 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才正式命名为“北京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