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为什么不行?

季如碧季如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一个从小在南方某小县城的游泳池游了十几年水的人,谈谈自己对国内游泳的认识吧。 先说一点,国内的泳池,无论是自来水还是海水池,清洁程度都比我们那时候要好很多,但是消毒味道是绝对有的(据说国外也有这个情况)。所以戴泳镜时偶尔会带隐形眼镜(一般只有我一个人这样),下水前用纸巾沾水擦眼睛也是必要的。 回到正题——中国游泳为什么不行?个人认为原因有两个:

1、群众基础太差。这一点从题主的话里也能看出来,题主说“以我的观察,现在会游泳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会减少?因为不会游泳的人少了,而会游泳的人由于泳池卫生问题的顾虑以及学习成本(找教练学动作和去健身房办卡对比)的增加,也减少了。这就是一个正循环,游泳的人口越来越少。(ps.当然,现在小孩学跆拳道、象棋、轮滑等体育项目的增多,也是同样道理。)

2、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有问题。能进国家队的人自然是泳坛好手,但国家队的选拔机制是否科学有待商榷。以蛙泳为例,一个地区的优秀蛙泳选手可能很多,但国家每年可能只挑选几个进行重点培训(这里指的不包括业余选手,如徐嘉余这样的天赋异禀者),这就有问题了。以我这个小小的县级游泳馆为例,每年游出1000米50秒成绩(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以上的就有四五个,如果加上其他级别,估计有十几个。但是能够进入省队甚至国家队训练的,可能只有一到两个,剩下的人呢?他们中的大部分会慢慢淡出泳池(因为考学或者工作等原因),最后沦为普通游泳爱好者。而那些进入国家队或省队的人,虽然水平很高,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相对冷门,其商业价值和大众影响力都不高。比如我非常喜欢看的傅园慧,在世锦赛上获得第三以后热度大涨,但是在她本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上,阅读量最高的还是之前比赛时的照片,现在的粉丝数量确实肉眼可见地下降(从某次比赛的视频到上次比赛的照片,点赞量可以从几十万下降到一两万)。这就是一个问题,当你的运动能够为你带来可观的商业价值的时候,你才能在职业和运动之间做一个权衡。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游泳的人才选拔机制可能并没有给到这些人才足够大的商业兑现途径。

印芝印芝优质答主

中日篮球差距在缩小,中日游泳的现实差距却日益增大。日本本土游泳运动员连续打破男子200米蛙泳世界纪录,张雨霏未能实现对蝶泳亚运纪录"零的突破"。中日竞技游泳的差距为何会不断拉大,以至于形成"此消彼长"的尴尬局面……

"中国游泳界需要冷静。"曾担任过中日韩澳四国游泳对抗赛技术代表的刘维巍,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这样说。

刘维巍介绍,在2017年的全运会和2018年的亚运会之后,日本游泳界没有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一批年近甚至超过30岁的老将依然保持着竞争力。而中国队在这两年内经历了大赛"真空期",很多适龄的主力运动员基本没有参加高强度大赛的机会。结果,一批老将退役之后,他们所在项目上的更新换代就出现了问题。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在2021年3月公布的训练基地名单中,公开了泳池的规格。这份名为《竞技体育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国家队科研综合保障基地遴选结果公示名单》显示,入选的游泳项目基地的泳池只有25米长,而国际游联规定的赛事泳池长度为50米。25米泳池更多用于冬泳或短距离游泳运动员的训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