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乒乓球外交谁赢?

文国桢文国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这个题目就有问题,“输赢”这个词本身含有很强的竞技体育意味,而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努力是没有任何“筹码”的(至少是没有直接“筹码”),不能说在谈判桌上争得面红耳赤、寸土不让就输掉了,也不能说为了大局妥协一些利益就赢了。 外交永远是综合国力斗争的一个部分而已。 但是,我们可以用“得失”这个字眼来描述一个国家对另一国家的外交努力——也就是争取更多利益和避免损失。显然,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在外交上都希望对方付出尽可能多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就可以比较客观地分析1971年的乒球外交了。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而美国已经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经济、军事远远领先于中国。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美国是一头“巨无霸”般的存在。

但中国有一项运动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乒乓球。在当时两国人民心目中,乒乓球几乎成为了中国的第二象征。于是,两个“平起平坐”的国家,通过这一项运动的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在这次交流中,中国作为东道主,当然希望能从美国人身上敲些竹杠:要么迫使美国人在其他问题上作出一些让步,比如台湾的问题或者越南战争的问题;要么至少让美国人大方一点儿,多给点经济补偿。可是令人大失所望的是,尼克松和他的同行们极其吝啬,在任何实质性问题上的退让都不肯作出哪怕一点点的牺牲。

中国人这次没有敲到竹杠,但却得到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尼克斯总统对周恩来的直爽、睿智和从容不迫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而这也是他今后能够打破孤立中国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这一次外交交流对中国的确是有益的,只是这种有益不是从美国人身上敲出的(或者说,并不是以美国人的钱换回来的)。 但仔细想来,又哪有真正损人利己的外交呢?大国的竞争从来就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全克清全克清优质答主

尼克松总统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乒乓外交”:“毛和周恩来用打乒乓球而不是用尖端武器来表明他们想接近我们了。”周恩来总理在“乒乓外交”取得丰硕成果后诙谐地说:“是他们跟着我们的球跑啊!”

如果从双方政治利益比较的角度去评判的话,中美双方应该是“双赢”,而中方稍占上风。因为就双方政治风险的大小比较而言,中国占优势。中美关系的改善,对美国威胁最大,但对中国威胁不大。美国在政治上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国内政治风险,二是国际政治风险。从尼克松访华一年以后美国爆发“水门事件”并被迫辞职来看,国内政治风险具有现实性。国际政治风险虽然没有最终爆发,但由于日本、菲律宾、韩国等盟友的强烈质疑,美国在争取、维系盟友方面是花费了一番心血的。“乒乓外交”的结局使这些盟友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被迫认同美国的做法。

与中国相比,美国从“乒乓外交”中获得的首要政治利益更为明显。在美国对华政策僵持20 多年毫无建树之后,“乒乓外交”使美从中苏争霸中占尽了先机,对华关系的缓和改变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战略被动,它使苏联处于战略三面包围之中,对苏联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

美国“以华制苏”战略在美国对苏争霸中占据了上风。相比之下,对中国来说,由于长期反美,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内政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由于美苏争霸和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从“乒乓外交”中所获得的长远的战略利益和现实的政治利益尚需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从战略着眼,从最终的实际收益比较,两国“双赢”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