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什么时候建的?

甄宇馨甄宇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65年开建,当时还没有实行“公交优先”的政策,所以地铁建设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其实后来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进度很慢。 下面这段资料引自《北京地铁规划发展报告2013》(该书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发行)

第一章 历史与展望——北京地铁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历程 北京建城以来,经历五次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成现在的地铁网络还需要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条件来分析。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苏联的影响,我国就制定了发展地铁的方案,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五计划”末期,国家确定了“把南京作为首都”的构想,并成立了以城市建设部为主的科研攻关小组,对南京和北京的城建进行考察研究。

经过研究论证,科研小组提出了“在新建大型城市原则上不搞地面轻轨”的建议。因为当时的苏联和东德的城市大都采用高架式铁路。但中国的国情不同,不具备地面上建设城市的条件——“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大量消耗钢材和水泥”;并且“我国的国土广阔,人口又密集在大中城市”,如果“所有这些城市都采用高空架桥,就必须在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修建几百公里高大的立交桥和高架路”,这种模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建议“对于北京这样的古老的旧城墙外的大型城市,为了不影响交通,又不破坏古迹,可采取在地下修筑隧道的办法来建造地铁”。[4]

这一方案最终被采纳,北京地铁由此而来。但由于“一五计划”的建设重点在于重工业,因此地铁建设被放到第二位,进度非常缓慢。 到1957年底,只完成了朝阳公园至北京西站这一段线路施工任务的8%。[5]

后来的“大跃进”使原本就落后于计划的地铁工程更是陷入停滞状态。 到1965年初,全市轨道交通的累计投资只有1.6亿元,只完成正线铺轨41.8千米,仅占设计总量的25%,而且存在严重质量隐患。[6] 这不仅让当时的政府很没面子,也成为日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束缚。 从1965年开始,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但也始终没有放弃对地铁的规划。 从1965年到1973年间,国家基本确定了建设地铁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方案,并对资金进行了初步测算——这个测算结果在当时看来是一个难以令人满意的结果(每公里造价2.7亿人民币),但考虑到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这个数字其实也不算过分。

第二章 基础与保障——北京地铁项目可行性研究 二、项目建议 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在北京修建地铁是完全必要的……”同时指出:“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的时期,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因而地铁建设所需的资金问题是可以逐渐得到的解决的。” 对潜在的风险研究也表明:“对北京地铁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地铁建成后会使地上部分的交通更趋紧张,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在短期内可能会因施工而使地面沉降和地表沉降加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施工措施的完善,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是可以逐步得到缓解的。”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建议抓紧制订北京地铁建设规划,并根据需要和建设可能,先期着手实施某些建设项目。” 三、投资估算 总投资:196.9亿元 其中建安费用:111.3亿元 车辆及装备费用:58.2亿元 其他费用:27.4亿元 第三章 建设和运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 四、建设 土建工程:80个区间、98座车站,总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 设备采购及安装:包括车辆、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系统 五、运营 初期的运营思路是以交通为重心,兼顾休闲旅游 实行免费乘车制度,按照公共交通的运行时间进行开放 六、管理 成立市地铁总公司,作为市属一级企业直接面对市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经理负责制 第四章 拓展与延伸——北京地铁建设与发展趋势 一、建设 在保证中心城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考虑远郊区以及周围城市的轨道交通需求 二、运营 加强线网规划和建设,做好线网之间的衔接 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行 注重人文关怀,构建绿色地铁 加快对外交通疏解,方便乘客出行 三、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多元筹资,确保建设 优化运量,提升服务 强化管理,降低能耗 四、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 以法治国,健全法制 强化监督,形成合力 发挥优势,挖掘潜能 结束语 希望北京地铁能不断完善自己,给市民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