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是真的么?

邱兰香邱兰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13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是财政收入只有日本的7成左右;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唯一实现GDP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是财政收入只比日本多了8%; 到2016年,中国GDP已经是日本的近2倍,但财政收入仅仅是日本的1.5倍,对外贸易顺差却比日本大了将近70%——进出口总额已经接近日本和德国的总和...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经济规模应该是庞大的,甚至是“变态的庞大”! 因为按照常理论,一个国家GDP规模相当于其他国家好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话,这个国家在该领域的市场容量应该也是其他国家的很多倍。 但现实是,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GDP都是包括所有生产要素所贡献的价值,而这其中的税收,不管是企业税还是个人所得税都在GDP当中被扣除掉了。

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的GDP确实“是被低估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衡量方法只是基于国内税收制度的假设推导,并不符合国际通行准则。而且,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产业越来越多,比如纺织品、服装、玩具、电子元件等。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取消后,这部分价值就会体现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进而体现在GDP上。

当然,出口退税取消后,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小,就业岗位变少,这会对GDP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肯定不如直接增加关税带来的影响大。 从这个角度看,说中国的GDP是被“夸大了”可能更准确一些。 但是,无论GDP是被低估了还是被高估了,事实就是中国是全世界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之一,并且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这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成员所必须面对的现实。不管你们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承认不承认,我们都是在全球经济舞台中央的一个主要国家了。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也应该承担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责任。

欧翔欧翔优质答主

我们平时所说的GDP,实际指得是GDP现价总量。GDP现价总量核算有三种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这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经济总量指标,这三种方法核算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生产法,也称部门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合计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是指以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减去增加值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得到。比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就是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出减去第一产业中间消耗(第一产业总产出中用于其它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及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价值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国内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可进一步分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可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15个行业。

收入法,也称要素收入法、分配法。按照收入形成来源,从生产范围各个产业部门所获得的收入入手,加总各部门的增加值,汇总得到GDP。各部门增加值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收入法的四个组成部分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 + 营业盈余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工资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即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营业盈余、生产税、固定资产折旧,都属于财产所有者收入。

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使用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从最终使用去向的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所谓最终产品是指本期一次性的被人们使用了的产品和服务,是与中间产品相对应的。它不是用来作为别的部门生产的投入品。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最终消费即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即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结果,因此分别计算的结果应当是一致的,但实际核算中,由于资料来源不一,计算时小数点取数的四舍五入等原因,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会有微小的差异,因此需要进行平衡。我国习惯上以生产的核算数为最终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为派生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