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手缚脚什么生肖?
“缚”字,有“捆绑”“束缚”“缠住”之意。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武松把两只手做两个钳子,张开口里喝道……把这牛子捆了!” “缚手缚脚”即像上面说的那样被捆绑起来,不能动弹。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朱熹的《中庸集注·序》:“故自夫子没而圣学不传,汉唐之儒惟守章句。宋元之儒乃有义理,至于今日,益棼亂而不已。于是有不肖之人,遂并此章句亦不能守,或作种种方便解说,而不知圣人之心,若何如之。岂不反覆难明,缚手缚脚,至于今日而莫知所折衷乎!” 朱熹这里所说的“反覆难明,缚手缚脚”,指的是宋元以后人们对于《大学》这一章节的不同解读。这主要是因为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不同导致的。这种解释上的分歧,导致后世学者对于《大学》这一章节的理解出现偏差,越往后走就越背离原意。等到清代的时候,人们对于《大学》的理解已经离原意相去甚远(比如曾国藩就用“欲治其身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来理解《大学》开头两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呢?因为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它的传播和传播效率在宋代之前是非常高的。这主要是因为它被尊为“经”的缘故——作为儒家经典,被历代儒生推崇,自然流传广泛。但是到了宋元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术流派——“理学”。理学的兴起,导致了人们对“五经”(实际上就是《诗》、《书》、《礼》、《易》、《春秋》)的高度重视,《大学》虽然仍然被视为经典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理学大家的眼中,它的地位却远远不及“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原因是它们都是宋儒朱熹编撰的。
既然你《大学》是在朱熹编撰之后才出现的,那我就用我朱熹的“理”来注解《大学》,岂不是正合适吗?于是,在这种风气之下,各种奇奇怪怪的“解”《大学》的文章就出现了。这就好比《水浒传》中李逵背着宋江说的那句话“哥哥不要怪我!是叔爹教我这样干!”这样的结果就是让“大学”变得难以索解,就如朱熹自己说的“愈析而出之,则理愈昧而难晓”。 这真是“一入理学深似海,从此清明上河归无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