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的火主什么?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志”,就是现在所讲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绪分别对应着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黄帝内经》有言:“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悲,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心悲则志意涣散不收……肝悲则胆气虚,怯懦不欲食……” 由此可知,不同脏腑的喜怒哀乐各有所属。但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着人的精神和意识;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通常以“心”代表五脏六腑之精神情志,以“脾”代表五脏六腑之气化功能。
中医所说的“火”,是形容人的精神、气息、生理活动等状态。而现代医学所说的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以及内分泌功能的调节都与中医所论述的“火”的概念相符。 所以,“心火旺盛”实际上是指心火亢盛或心火躁动,多指心脏的气化功能过于旺盛。
如果由于外界刺激导致情绪波动过大,也会耗伤心神,出现“心烦意乱”“寝食难安”等症状,这和现代医学所说的心理障碍和神经衰弱时的植物神经紊乱很相似。 中医所说的“泻心火”实则是指调整心态、舒缓压力(包括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从而消除以上症状。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构成及相互关系的五种物质元素,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中的火是属于热能的象征,一般指阳光或与太阳的光和热有关系的东西。由于火的特性是温热上腾,引燃后会向四周放射,向上翻涌,因此火在中国五行中,特性是炎上,具有温热、上升、明亮的性质和功能。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火焰是向上跳跃的。许多由热能引起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如同火焰一样具有升腾、上冲、外向、条达、急迫、热烈、明亮等特性,这些都属于火的特性。
另外,火作为热能,对全身各脏器具有维持生理功能的温煦作用。例如,在人体内,掌管体温、消化功能及生殖机能的中枢都在下丘脑,而下丘脑的生理机能实际上是由心所支配的。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体温恒定与心有关,食物进入胃经,必须由心所宣发之阳气(热能)来温煦和蒸腾,才能腐熟消化。如果心所主的"热能"不足,如一般说的“心阳不振”,则会表现为畏寒、四肢冰冷、胃脘部冷痛等。所以,以生理机能为例,凡是与阳光、热能有关的如温煦、推动、生发、条达、明亮等等,都属于“火”能所主的生理范畴。
中医所说的“火邪”或“火热”病变与上述所述的火的正常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心阳过盛,可以导致火热病变内生。一般说来,火旺、血热、血热妄行等证,多由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数疾等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火,既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外因病邪,又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因此,无论是外来的“邪气”之火热,还是人体内生的火热,其性多“炎上、耗气伤津”,这正是中医学所论火热之邪的基本性质和致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