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指什么生肖?
道祖太上老君,圣号“道德天尊”。 甲道(道家)、丙火(心经)、乙木(周易)——乾造;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阳开泰、四序来财、五德昭彰、六畜兴旺、七星高照、八方进宝、九洲同乐、十家富贵。 所以,道教与十二生肖关系密切的五行和阴阳属性如下: 属木: 寅(虎)、卯(兔) 二月;辰(龙) 三月。 五行属火:巳(蛇)四月;午(马)五月。 五行属土:未(羊)六月;申(猴)七月。
五行属金:酉(鸡)八月;戌(狗)九月。 五行属水:亥(猪)十月;子(鼠)十一月。 五行属木:丑(牛)十二月;寅(虎)正月。
在传统哲学中,人们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十二生肖就是上古先民基于对自然的认知而做出的动物化身代表。每个生肖都有自己的天干地支、五行阴阳,这些属性不仅决定了它们的外观特征,也影响了他们的性格气质。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所以,在道教养生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当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行事,根据自然界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健康地生活、长久地生存。
中国古代的“十二生肖”有十二个属相,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如何与星座对上号呢?其实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就有解释:中国传统星学以北半球为中心,将黄道附近的星星分为二十八宿,又将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象,每象七宿,各有其动物形象。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为一组。它的头角是角宿;脖子是亢宿;胸和腹是氐、房、心三宿;尾是尾宿和箕宿。其形象为东方的青龙。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一组。它的头是井宿;颈是鬼宿;胸是柳宿;两胁分别是张宿和翼宿;尾是轸宿。其形象为南方的朱雀(鸟)。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一组。它的头是奎宿;颈是娄宿;胸是胃宿;背和腹是昴宿、毕宿、觜宿;尾是参宿。其形象为西方的白虎。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一组,分为龟、蛇二象。斗宿、牛宿、女宿为龟首;室宿、壁宿为龟身,腹下还有蛇鳖。危宿和虚宿则为后肢。其形象为北方的玄武(龟和蛇)。
其中东方青龙七宿对应十二生肖中寅虎、卯兔二兽。 南方朱雀七宿对应巳蛇、午马、未羊三兽。 西方白虎七宿对应申猴、酉鸡、戌狗三兽。 北方玄武七宿对应亥猪、子鼠二兽。 那么生肖丑牛、辰龙又是哪里来的呢?古人称“牛宿”有“牵牛星”组成,对应北斗七星;称“龙宿”是以“河鼓二”星为主。
道教认为,“十二生肖”是“天帝”派遣的“属民”与“护法”,不仅与年相配,还与月、日、时相配。并认为,“十二生肖”各有“值日”,人们应“顺生肖而行”,否则就会有“血光之灾”。这些说法过于迷信,自然不足为信。
十二生肖源于道教的说法依据有二:第一,中国古代典籍如《诗经》、《左传》、《史记》、《淮南子》等书中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而道教产生于汉代,不可能早于这些典籍的成书时间;第二,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有关于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一一对应的记载,却没有将之当成生肖的思想。而事实上,第二点只是说明《论衡》作者并不接受生肖的说法,不代表不存在生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