浥五行属什么以及含义?

梅怀修梅怀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浥”字,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湿”;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天地篇》载“雨露者,所以润万物也”,并解释其中的“露”字为“天未明而施化,雾露之属也”;南朝梁萧纲《奉和咏雨》中“微风搅轻浪,荷气濯微阳。芙蓉始结蕊,菡萏溢清香。”的“香”字亦说明“浥”含湿气之义;现代词典大多延续《说文》的解释,作“湿润”讲。 然“浥”之“洗”或“清洁”之义从何而来?《礼记·檀弓上》有“葬於墓左,右社,谓之‘瘗’。”郑玄注:“瘗,埋也……今时葬,少北为瘗。”唐孔颖达正义引《春秋传》曰:“窆而不掩,谓之‘虐’。”可见“窆”、“瘗”皆指下葬的意思,而且都是把棺木放入墓穴之意。

古人下葬,在将棺木放入墓穴前,要先举行一个仪式,即把用来随葬的玉器放置在棺材头部的棺盖上面(称为“置玉”),然后才埋葬。这个仪式叫做“敛”(参见《尔雅·释亲》及郭璞注)。《广韵·去声五霁》:“瘗,埋也。”《集韵·霁韵》:“瘗,埋玉也。”可见“瘗”之本义即指用泥土等物埋没玉器。

《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姚培谦注:“僚,读若撩,乱也。”朱熹注:“僚,犹缭也,旋绕不绝之貌。”“缭”之本义是指用绳线等物把物件圈起来。“缭”可表示衣服的下摆被水沾湿,即现在所说的“洇”,此义后来写作“洇”。《广韵·去声一晋》:“洇,湿衣。” 由“洇”可引申出“沾染”、“浸湿”之意。《诗·魏风·伐檀》:“彼汾沮洳,言采其莫。”陆德明释文:“莫,本亦作‘沬’,音妹……”孔颖达正义:“言伐木入于隰池之中,彼汾水流经其处,则草木濡湿。”这里的“汾”和“沮洳”都是指有水的地方。

“渭”字的基本义也是指水源。《诗·小雅·沔水》:“沔水浮舟。”郑玄笺:“沔,水名也。”“沔”的本义就是水盛满的样子。又指水草丛生之处。《诗·周颂·大田》:“既方既皂,既思乐之。”郑玄笺:“方,平也。皂,燥也。”朱熹注:“皂,黑而有光泽。”这里“方”指刚生长出的青草,“皂”则是水草茂盛的状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