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学五行属什么?
“伊”,从字形上看初文像一个人站在河边,因此本义当为“依水而行”的意思;其次也有“依附”“依靠”“被”等义项。 至于“五行”之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荀子·非相对》)。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著《史记》仍然沿用此说,并且把历史上的人物也纳入这一体系之中论断命运。可见这一说法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那么什么是“五行”呢?《尚书.洪范篇》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说的五行是指五种物质元素,水、火、木、金、土。 东汉时期大儒郑玄对《洪范篇》所做的注解中,第一次出现了“五行”与“五德”的联系。他说道:“金木水火土,五行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辰也。每辰直其日,皆有一德。”(郑玄,东汉时人) 这种联系的主要依据是干支历法。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记录每日时辰,每个地支对应着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而每月则是以天干纪日。如甲午日、乙未日之类。这样,每个月就有二十四个干支。于是,人们把甲和己搭配作为中正之德,乙和庚搭配作为刚健之德,……癸和丁搭配作为柔和之德。十二月则有十二种德行。 当然,这种按月排下的五行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碰上某个地支所对应的十天干中五个天干的德性被其他七个地支占据,那么该月的五行顺序就要变动了。
到了唐代,孔颖达作《春秋左传正义》时,首次明确记载了“五行相害”的观点——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孔颖达,唐太宗贞观年间人) 后来北宋徐天祐撰写的《宣明书》收录了这一观点,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克者,刑伤之意”,所以“五行相克,实为杀伤”。如此,五行的观念进一步被纳入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