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时间?

楚沛梦楚沛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认为是龙,在西方龙也是代表时间的神兽 “当黎明破晓时,雄鸡开始啼叫报晓,与此同时,太阳神哈得斯驾驶着由四匹马拉的战车驶向天空;在黄昏降临的时刻,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骑着由两只马或两匹驯鹿拉着的车儿,沿着大海、森林和原野的曲折道路徐徐前进……这些变化与每日钟点的改变都是同步的”——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这是西方最早的关于昼夜和时间的记录,而“时辰”的概念也就是从那时被引入到时间概念中的,随后“小时”的概念也被加入到这一体系中——一个白天划分成12个“钟点”,每个“钟点”分为60分钟(当然,最初并不是均匀分成60份的),一个小时分作六十秒,每一秒都代表一种“时辰”。而夜晚也是如此,每夜同样有12个“钟点”,但是每一“钟点”的时间长度是不一样的——子夜最长,午夜最短,而子夜的15分钟(或者45秒)就是“子时”。

这样的记录方式其实来源于巴比伦人对时间和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他们发现,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每一个钟点的变化其实都是逐步的,只不过白天的递增幅度要比晚上大得多。这种以时间为单位的计算方式和计时工具很快传到了希腊和罗马,并被当地所采用。

而中国人对时间的计量起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至少是在商代,因为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计时的记载——“其(庚)寅午未申酉戌亥,辰戊癸者何?”——殷墟出土的龟甲上刻有“戊寅”“壬辰”“丁已”“戊午”等字,这明显是指每天12个时辰中的几个,可见当时已有24小时为一天的说法了。而且根据金文(铭文)中有很多关于日的记述,比如“考工志”中有“乙未,王乃诞,格汝庙,文武嗣且,岁惟卯,日毋永迈”(武王即位的日子),“禹鼎”中有“惟戊午,伯禹遂兹五祀……”等等,说明周的记事也用天干地支结合的方法。

而“二十四节气”的建立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已经能准确说出日食发生的时间并计算出食甚(日月相距最近的时候),汉代《汉书·律历志》中就有“旦至禺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冬至一阳升,节交子……”的记载,这说明中国自周朝以后也采用了以日为单位的计算方法——这一点也可以从民间算八字和看黄道吉日中得到印证。

至于十二生肖,我觉得可能是从西域传入,因为在印度和波斯古代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而中国的文献中却没有相关的直接证据。不过,既然十二生肖能够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那么它肯定不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否则“虎侯”不会排在“兔爷”前面;而且,如果按方位排的话,“丑牛”应该排在最前面而不是最后面。因此我猜,这个排序很可能是按季节排的,春为首,秋末尾。而十二生肖中可能只有“寅虎”和“申猴”不对应季节,因为一个是阳起阴落,一个是阴尽阳生,正好用来颠倒季节。其他的都符合四季的顺序。

邝清吟邝清吟优质答主

中国生肖纪年是中国悠久的农历文化衍生出来的时间记录方式。中国农历文化以纪年为单位,与太阳纪年(如公历)不同,每年长度有变化。为了协调中国农历和太阳纪年差异,在中国农历中设置有闰月。因此,中国生肖纪年是以农历年为单位,一般情况下每年都是变化的。但是由于闰月等原因,出现有不变化(即重年)的特殊情况。中国十二生肖纪年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华人中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利用价值。

中国十二生肖纪年与中国的农历相关。中国的农历纪年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阳光,因此在地球上看月亮,由于月亮绕地球运行,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相对关系不断变化,因此月亮的可见亮面的形状也在变化。这种变化规律被人类很早就记录了。这种变化称为月相。月相变化一周称为朔望月。朔望月变化周期为29.530588日。在中国农历中,根据这种月相变化规律,以每次月相朔(即新月)为每月的开始和结束。因此每个月的长度为29日或30日。这样的12个月为一年。因此农历一年为354日或355日。由于朔望月长度变化范围在29.272日至29.833日之间,因此每年(农历年)的长度变化范围为353日至355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