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子比喻什么生肖?
“狍子”应该是“髦”(mao),是古代中国南方部族的名称。《汉书·南蛮传》记载,西汉时期,在南中地区(相当于现在云南、贵州两省)有“僰(bo)”人,其“编发左衽,言与夷夷(指东南亚的泰、缅等民族)同而字异”;三国时代,魏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任命太守,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川滇两省以及缅甸东北部;晋代史书《晋书·王衍传》载,西羌酋长“蒲阿”自称“扈纥(he)氏”,而晋人撰写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则称其为“蒲阿扈纥”或“蒲阿纥”;南北朝时期的《梁书·高昌传》载,居住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高昌国人自称为汉朝皇室后裔,姓“张”;唐代诗人李白有《书怀寄蜀中赵蕤》诗,其中有“我昔游齐地,独饮清漳源。……酌酒聊自宽,幽歌发狂吟。……时来天地力,粉墨上麒麟。……何当破贼虏,然后封侯归。”这里的“齐地”“清漳源”和“麒麟”均指山东一带,“贼徒”当然就是指唐朝的安史叛军;宋朝时期,我国东北部的女真部落先后建立金朝,并多次入侵中原,宋人文献中经常提到“生女直”、“女直”或“兀者”等概念。
在古代汉语中,“髦”是指中国南方某些部族(主要是百越的一支——骆越,在今天越南北部和老挝北部地区)的头发样式,即把头发梳成辫状,并编结起来,左右各一垂于肩背,类似今天的越南人发型。由于这些部族的人们都自称“髦”,并且汉字记音往往把他们的自称记录为“髦”,所以汉字也就借用来表示他们的姓氏。这种用发型作为姓氏的现象在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是比较普遍的,如今天傣族的许多姓氏就由此而来。
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了一些历史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到,用“髦”作为姓名或姓氏,在我国古代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也不是个别现象。此外也有少数其它典籍提到这种现象,如五代十国时期的荆南王国(治所在今湖北荆州)君主高季兴本名叫“季兴”,他因父亲被后唐皇帝赐姓名“李承勋”,于是自己也改名为“李承兴”;又如元代杂剧《倩娘离魂》中有个角色叫“山郎”,原名叫“吴山 ”。 “象形法”解释姓氏来源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