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螺旋发球什么意思?
这问题问得,就像让一个篮球爱好者解释什么是运球,什么是投篮一样。
首先必须对两种技术有一个很全面的认知,才会理解什么叫“会投球的都知道怎么投篮”(引自篮球经典广告词) 同理,了解了什么叫旋转球,自然知道什么是旋转发球了。 乒乓球的各种发球中,有直板正手发球、横板反手发球,还有像韩国选手许昕使用的直板侧旋发球等等。
这些发球方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球拍击打乒乓球的位置不同。有的发球是使球通过球拍的上表面;有的是通过下表面;还有一种是通过左侧或右侧边缘。 由于打球时,人的站位一般不会太标准,所以各种发球会根据人有所不同,比如我使用直板,就会把上旋发球打得像横板那样,通过拍面的侧面发力,以增加球的旋转。而有些人可能喜欢将上旋发球打得更冲一点。
其实每一种打法都是有依据的,并且都有其合理性。在比赛中,也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业余选手,我认为不必苛求自己非要练成什么样的发球,只要你认为这种方法能让你有效地限制对手,就可以坚持使用。
“螺旋球”的飞行轨迹和落台后的动作,由于没有转球的科学标准,很难用精确量化的方式来说明,只能靠看视频或观察实践来进行分析总结,以下内容也是根据本人的观察和实践总结而来,不一定全面准确。
螺旋球的飞行轨迹:
旋转效果较弱、落点在中远台的螺旋球,其飞行弧线与带有旋转速度的飘球(如不转球、纯上旋、纯下旋、纯侧下侧上、纯内旋外旋、绕心旋等)类似。落点在近台或旋转效果较强的螺旋球,其飞行弧线会有一些比较奇特的弯曲现象,这主要由螺旋球在空中飞行时所受的气动力决定。
由于螺旋球球向转速和旋转速度差别很大,可以认为其球向转速不受空气粘性力的阻碍而恒定不变,而旋转速度受空气粘性力的影响,随着球在空中飞行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减弱,因此球两侧的转速(球一边是顺时针快于球向转速的净转速,另一边为球向转速减去逆时针转速后的净转速)差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伯努利方程可知,球两极的压力差也会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该压力差提供的促使球旋转的力矩变得小于阻力矩(伯努利力引起球体旋转的同时会受到阻力矩的阻碍,该阻力矩的大小与伯努利力产生的作用力矩相当),球两边的转速会迅速相等,球的整体转速也会大幅度下降。由于压力差的存在,球向转速的变化过程不是匀加速的,在压力差变化不大的过程中,其加速度可认为是恒定的,在该阶段,球向转速的增加比较缓慢,当上述所讲的压力差突然变小甚至改变方向时,球向转速会急剧下降。
以上所讲的螺旋球转速的缓慢变化过程和急剧变化过程在近台落点的螺旋球上比较容易体现,因此该螺旋球的飞行弧线会比远台的螺旋球更加弯曲,甚至产生一个类似“下沉”(该现象本质上与纯下旋球的下沉现象完全不同,螺旋球在出球时刻甚至整个飞行过程中可能没有带有纯下旋效果)的弧线变化,落台时也可能产生“下沉”(本质同上,是由于螺旋球在触台前转速突然发生变化所致)的现象。
螺旋球的落点:
落点是螺旋球最难控制的地方,由于螺旋球在空中旋转不稳定,容易“跑偏”,落点一般会靠近正手,而且偏离的程度很大,有时也会落到反手位,甚至击球不当还会下网,掌握螺旋球的关键就是控制落点,控制落点的核心就是控制球的球向旋转。
如果球向旋转让球以纯外侧上旋的形式下落,且外旋较弱时落点一般在反手长球位置或不及,如果外旋较强时也会落在正手拉球区域,且速度较快,这种情况产生的最大落点决定了螺旋球的威力。如果球向旋转让球以混合旋转的形式下落,落点主要由球的上旋影响,落点多在正手位,上旋较强时落点会靠前,甚至不及(出球速度不大时容易下网),上旋较弱时落点会较深,这种落点虽然没有发挥螺旋球的速度优势,但往往能给对方造成很大的接发球困扰。
螺旋球的落台动作:
螺旋球落台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跳转”(指球以高速旋转落地时,落地瞬间发生明显旋转的现象,该现象可以用“动量矩定理”解释),落点在中远台的螺旋球落地后以“回跳”为主,且落点、高度和距离变化差别很大,不易判断。近台螺旋球落地后动作更加多变难测,主要的落台情况有“停住”(指球落地后回跳较矮并且向前走的程度不大,这种情况容易给对方造成回球下网的可能)、“摩擦台面”(指球落地后受旋转影响摩擦台面后回跳,球落地距离不一,但回跳一般较低,类似下旋球的跳起)、“反弹”(指球落地后旋转迅速减慢,向后反弹、反弹高度多在10-15厘米)等。
注:
“跳转”的产生必须由速度较快和强烈旋转配合产生,否则即使以完全外侧上旋形式触台,也会在触台的瞬间“死掉”大部分旋转速度,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