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起什么作用?
先看看胚胎发育时期,胎儿心脏在胚胎第一期(第3周)以管道样结构出现时,动脉导管及其相关结构已经存在并发挥作用了;第二期(第4周)心房管和心室管形成前,动脉导管已经开始向肺循环输送血液;第三期(第5-8周),随着心房管和心室管的形成,动脉导管逐渐分离并固定,开始持续不断地向两侧心腔输出血液。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动脉导管早早就出现了,为什么出生后才会闭合呢? 这是因为: 在胎儿期,尽管全身器官都在进行分化,但是主要供氧来源一直依赖静脉血(通过下腔静脉回流,通过肝内门-板静脉融合进入肝静脉,再汇入右心室),而肺部没有开始工作,无法利用空气吸入时的氧气;这个时期的动脉导管其实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只是作为静脉血的分流通道而已。
只有到了胎儿第四期(孕9周后),肺部开始产生气体交换,从而提供了部分氧气给机体,此时才需要动脉导管这一“捷径”来供给左侧心腔氧气。 所以可以说,如果没有动脉导管的分流,胎宝宝也能存活下来。 但出生以后,当新生儿脱离母体通过主动呼吸进行气体交换时,如果动脉导管不闭合,将导致血液中含氧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而影响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皮肤黏膜等的代谢,引发窒息、晕厥甚至是死亡。 这就是为什么早产儿(出生时,胎盘功能尚未完全消退)或低体重儿(出生时,各脏器发育尚不完善),一旦发生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死亡率很高。虽然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儿能够生还,但往往遗留大脑损伤、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