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如何学国学?

邴思婷邴思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要区分“用现代科学解读古文”和“以古汉语的立场解读古代典籍”两个概念。前者是“翻译”,后者是“理解”;前者是“知其一”,后者是“知其所以然”。现在许多人都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然后,我们谈一谈怎么读经典——也就是“理解”的问题。 理解需要两个步骤:一个是“解”,一个是“读”。 “解”就是理解、思考,“读”就是朗读并背诵。我这里所说的“读”,是“朗读并背诵”的意思(我的另一篇文章《为什么孩子要早一点读》里有详细论述),而不是指“朗读并背诵全文”。所谓“全文”,在小学阶段是指每篇都达30遍以上;到了初中高中阶段,每一篇至少也要有50遍以上。这就是要求学生们在初高中学段里,每一个学期都要把课本里的文章背得烂熟。

很多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精彩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经典,让孩子们从小多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多背这些作品,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都会带来深远的意义。 我在教学生时,要求学生对每一篇课文都要进行思考——这就是“解”的过程。比如,在教《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我会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课堂上讨论:“桃花源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但真正思考起来时,学生就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提出很多疑问来,像“桃花源具体在哪里?”“秦朝的渔郎是怎么知道桃花源的秘密的?”“如果桃花源不存在,那么陶渊明写这篇散文的目的又何在呢?”——当这些问题一个个被提及并被充分讨论过后,学生对这篇短文的理解就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这种整体理解的文章外,还有一些需要理解性的背诵的篇目,也需要孩子们先“解”之后再“读”。 我在带高中时,每年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们梳理必修1的文言文篇目,并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例如《劝学》,我会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有什么道理?”“作者是不是认为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不努力就无法取得成功?”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虽然能在考试前背下一篇短文,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意思,而只是记住了几个关键词而已。当我让学生自己尝试提炼内容要点时,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这也是目前国文教育的一个重大误区——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却不去引导孩子去理解内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让孩子成为古人,而是让孩子成为有文化的人。 提倡国学,并不是要让国学代替西方学科;弘扬中华文化,也不是让中华文化遗产禁锢孩子们的思想。国学是一个广博深厚的话题,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汲取,而不是强制性地给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