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为什么人?
这个问题好奇怪啊,为什么要别人回答呢?
我虽然对周易有一些研究,但是也不是很深入。就随便谈谈吧!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个我是有疑惑的,因为地支的序数本来就是鼠牛寅虎什么的,为什么是子不是鼠呢?还有亥猪为什么不叫猪?
其实这个疑问很好解决。 子就是雌性的代称,古人没有“雌”这个字,而“子”代表的是小兽。《礼记·内则》有“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右,女子设帨于门左”的说法,这里子指的就是婴儿。所以后来“子”用来表示人也是从这儿来的。比如“夫子”“子卿”“子敬”等等。 那亥呢?原来古人大约是认为猪是阴性的动物,所以就用了亥去指猪了。
至于为啥不用子去指猪,我不明白,大概是和鼠不一样,不好听?(哈哈,我的逻辑!) 子是北方之神,亥是巨门星君之位,都属乾卦。
寅卯辰属东方,巳午未属南方,申酉戌属西方,亥子丑属北方。 这是以八卦定四方啊,其中生数的次序为:一阳生二阴,故有一阳初升,万物生发之意。
老阳—少阴 老阴—少阳 所以,子时就是半夜十一点到凌晨的一点,正是阳气初生之时; 下午五点~七点正是酉时,太阳西斜,阴气渐盛,又是阴中有阳,如黄昏之时; 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正好冬至,阴气极盛,昼短夜长,所以叫做“一阳生”“一阴长”。
如此往复循环,阴阳消长,昼夜交替。 一年之中,冬至子时一阳生于坤土之中,渐渐生长,至春分卯月,一阳升腾,而立夏节气,则是阴阳平等,夏至阴盛,所以立秋节气一阴开始生长,寒露霜降,白露秋分,阴阳相当,到了冬至,一阳终于上升,开始了下一个轮回。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及东亚一些民族计算年岁和记年的传统方式。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反映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说。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的周期为十二年,属相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古往今来的中華民族,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十二生肖之说究竟起源何时?起源于何地?它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这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两个关于十二生肖起源的传说故事。
第一说是:十二生肖源于地支,“子”是老鼠,“丑”是牛,“寅”是虎,“卯”是兔……十二地支,正好和十二种动物对应,十二生肖正好和十二地支配对,因此十二生肖也就自然地和十二年来对应,十二生肖纪年法便由此流传开来。
第二说是:十二生肖源于一个奇妙的传说。当年,玉皇大帝为显示天宫威风,决定让走兽在过新年时下界,于是,下诏令召集天下走兽。消息一传开,走兽们便开始摩拳擦掌,都争着、抢着要去,后来听说只召十二位,于是,大家都要去。去不成的也不甘示弱,便联合起来说:“十二位你个玉皇大帝选,谁去谁不去,全凭你自己!”谁知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大帝一急,心想这样下去不成体统,若是走兽都不听我的号令,在天庭岂不是要失了面子!
于是,玉帝决定摆出天皇的威严,诏令天下走兽听命:新年下界一事,有十二位名额,大家看谁能最先来到天宫,这十二位名额谁都可以去!走兽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激动,都想抢这十二位去天宫过新年的名额。猫得知后,便早早地准备,并且也早早地上床睡觉,养精蓄锐,以便明天一早第一个到天庭。老鼠得知同样,也早早睡了。第二天正好是初五,老鼠在黑暗的晚上比猫容易觉醒,因此,天刚亮,老鼠就到了天庭。猫还在梦乡,待猫一觉醒来,在跑往天庭的路上听到一阵大笑,心想坏了!自己竟然过了一天!
后来的猫一着急,一整天都在跑,到了天神那里,已经是过了一年!老鼠在第一个抵达天宫以后,便占据了第一的名次,后来陆续又有十一位走兽先后到达,而猫却没有再到达,因此,猫和老鼠便结下仇恨,猫见到老鼠总想要活剥生吞,也就缘于此。
这十二位走兽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被召叫下去后,就代替百姓享受一年的衣食,第二年春节再去一趟,如此循环,十二年之后再轮回一次。人们为了记忆,就将这十二位走兽和十二地支相连,鼠为子,牛为丑,虎为寅,兔为卯……正好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对应,于是,人们便利用这样的规律记忆。后来,人们又将这样的规则运用到生活中,在过年时,若当年是牛年,则生的属相是牛。人们就这样记住了年份,而且将生肖运用为人年的属相,十二生肖运用在纪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