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的五行是什么?
《康熙字典》第五集「古字部」中的「古文」部分,收录古文字形500多个。其中有一部分属于甲骨文——也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已经不具可辨识性了;还有一部分属于金文——也就是铸在钟鼎上的文字,比较清晰,但也不是所有都收列进来。其余的文字,都是小篆和隶书字体。
这里可以顺便谈谈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简体字和繁体字分别列举): 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1] 也就是说,从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是一字形逐步变细的过程。而到了楷书阶段,汉字字形基本上定型了。所以研究古文字,主要从金文和小篆着手。
我手上有一本民国时的旧书,叫作《古文字结构表》,作者是林振祥。上面把古文分为6类16部,每个部首依次给出其对应的古文字字形、现代简化字、五行为例,并给出相应的词例。这本旧书中的“古文字”,指的是金文和小篆,也即本书所说的“有形可稽之古文字”。作者认为这些古文字具有“形声”的性质,故“五行的分配,当由形旁用事”。所以本书中关于五行举例所用的字,都是以形旁为准的;而书中所附《古文字结构表》,更是以形旁为序。
不过,将五行的位置赋予给某个单字,这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毕竟一个汉字往往含有多个意义,而且古时同音字很多,今时又大多独体字,找出一个单独的字来表示其五行之属并不是那么容易。本书也是取其一得,未必能周全恰当。比如“高”字,本为木高,但五行何以配土呢?
将五行分配给单个的字,这方法其实也有点问题。因为古文字是一对多的,一个字可能代表好几个义项,而这几个义项可能属性不同。此时若按五行来给这个字定位,就显得不太合适了。所以这种按字治“病”的方法,似乎也不甚可取。 但无论如何,古人已有此志,且前人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后人当可以继续挖掘下去并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