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乒乓球不让旋球吗?
首先,日本队也不是没给国乒让过球 其次,这次日本队是东道主之一,根据规定,他们拥有优先选场的权利(东道主要先打的主场优势) 最后,日本队确实是有备而来,张本智和的反手胶皮是正胶(可以看看他的比赛视频)而且打法上,除了直板以外,其他的两面弧圈打法都是在模拟中国队的球路,只不过效果甚微罢了 但你说不让用旋球?未免有点外行了吧,正手不拉旋,那还叫乒乓球嘛!
其实对国乒威胁最大的就是日乒的两大主力 张本智和与伊藤美诚 这两人都有很强的实力,且打法特殊 先说伊藤美诚,她是唯一一个能够让中国选手在大赛中使出全力去搏球的对手,因为她球风特别怪异 再加上她左手进攻的特点,配合发球上的一些特殊技战术,能够多次爆冷战胜中国顶级选手。比如这次奥运会混双许昕/刘诗雯输给她,女单又打得难分难解 而张本智和则是在技巧上与中国队员最为接近的外国球员 他能全台上台球,也能近台快攻,还会一点反手撕大斜线的技术。加上他天生神力,15岁就击败过许昕 马琳这样的老将了 所以啊,说真的,日本队确实是做了很充足的准备的,不是让你没有准备来得。
文悦优质答主因为无遮挡发球新规从2006年1月1号实行。新规则对运动员的接发球技术和前三板技术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规则,谁就能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对于这个新规则,大家都理解为禁用“下旋球”,这也是中国乒协在新规则前,国内比赛中禁止使用下旋发球的原因,以适应新规则。
其实新规则并没有禁用下旋发球。禁用下旋发球主要是防止运动员用球拍胶皮的底板摩擦球或者用削球器发球。新规则规定击球时球拍的摩擦面离台面应有16公分左右的距离,这样用拍子的底板发不出下旋。那如何用拍面发“下旋球”呢?
实际上就是用我们的发球旋转“术语”——“转与不转”。现在说的“下旋球”是不转球。不转球就是球在空中飞行时没有旋转,落地后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而向后跳起。如果我们把球拍的橡皮压住,球在拍面上只受摩擦力而且摩擦力作用于球心,这样球在空中的旋转速度为零,也就是成为“不转球”。球在台面上反弹后的旋转速度由球自身重力产生,从台面弹出来向后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旋球”。其实这是有区别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用手指向下弹球时,弹到的球落地后会向后跳。)
现在说的“禁用下旋球”是指用球拍击球,必须要击球的中上部(拍面与水平面垂直或向后倾斜),使球在空中产生上部向后的旋转,也就是上旋,使球在台面或者落地后向回旋转。这种球的旋转类似于上旋发球,但是由于加旋转的摩擦力要小于切击球的中上部,所以球的旋转速度小于上旋球。这种球的飞行线路比较平,落台后下沉并不很厉害,但向回旋转,这种球可以控制对方的上手,是比较有效的发球。
目前比较流行的下旋发球有三种。
横拍弧圈型选手最常用的是平挡下旋,这种发球是用加转球的弧圈型动作击球,使球在空中的旋转是上旋,落地后反弹向回旋转。与加转发球不同的是平挡下旋在触球瞬间要击球的中上部,使球的旋转速度比加转发球慢,并且平挡下旋的飞行线路比较平,球的落点主要在对方台面的中间或者正手,目的主要是不让对方站位和借力打转。
第二种比较流行的下旋发球是左推右挡式的转与不转,这种发球是从左推右攻打法的发球演变来。用加转球的左推式发球,击球的中上部,使球在空中的旋转类似于上旋,落地后反弹向回旋转。而发不转时,采用右挡式的发球,即持拍手手腕内扣,触球瞬间拍面要与球接触较长时间,使球不产生旋转,不转球发出来落地后也回跳。这样的发球主要用在对方站位较近时,控制对方的上手。
第三种下旋发球是近台用快带式、直拍快点式发球,主要特点是速度快、旋转较强,落点一般在对方的正、反手两个边线。这种发球的回球主要在上半台,对方很难发力。这种发球要求站位离对方台面较近,这样容易威胁对方的正手(与对方击球时距离比较接近,可以抢对方立足末稳就发球)。
新规则对一般意义上的下旋接发球没有限制,只是限制过于专业的削球接发球。削球接发球击球时要求击球的中下部,球在空中的旋转是下旋。削球接发球在使用时容易产生过高弧线,影响比赛的精彩和流畅,不利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新规则对一些过渡性质的下旋上手接发球没有限制。
一般的过渡性质的下旋接发球也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上旋型选手的“以转制转”的接发球,即正手接发球时,用中远台的上旋击球动作,击球的中下部,形成转与不转。这种接发球的线路比较平稳,威胁一般。
第二种是生胶、长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