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日元可行吗?
1945年,日本战败后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帝国银行券”即日元的前身。二战前后,日本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发展迅速,但资源匮乏的劣势又使其必须依靠国外市场实现工业化。
在战后的初期,为了复兴经济和重建家园,日本采取了贸易立国的政策。由于美国大量向日本投放美元,从而为日本的贸易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日本从欧美各国大量出口商品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这也是后来日本对外投资的主要资金)。 但好景不长,到了60年代,海外市场的需求开始下降,日本出口遇到了困难。此时,日本央行开始大量收购企业债券和股票,推动金融资本涌入产业部门,这直接刺激了产业的投资需求。企业收入增加以后,开始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通胀随之产生;同时,日本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也开始增发钞票,这使得日元的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7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政府采取了大额资产购买计划,即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为此,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大,从84.6万亿日元增加到232.3万亿日元。
虽然央行购债本身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但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机制,最终会促使社会融资成本的降低和投资的增加。另外,央行的大额资产购买也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和股价的上涨,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投资和消费,形成了资产泡沫。 当然,如果仅仅分析这些表面现象,显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想要读懂日元这头沉睡的雄狮,我们还需要深入剖析日本经济的内核。
纵观日本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征:日本总是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寻求快速追赶并超越,日本总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正是这种求胜心切使得日本总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本国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包括环境成本。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高昂的成本代价。
随着70年代的能源危机和随后而来的日元升值时期,日本曾经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和劳动力成本(年均工资比OECD平均水平高两倍),才换来了今天的经济成就。 可以想见,在当前的低迷期,日本仍然将竭尽全力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却是有效的供给在不断膨胀而居民需求又因为通胀始终处于萎缩的状态。
所以,无论是央行巨额的资产负债表还是持续低于基准利率的存款利率(最近一次下调是在今年的2月21日,基准利率已经降至-0.1%),都只是表象,背后是日本穷尽一切手段追求经济增长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而已。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尽管当前全球通货膨胀此起彼伏,而我们却有可能面临通缩的压力;这也意味着尽管日元的低利率和强势令很多投资者感到困惑甚至不满,但它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然后果,也是当今世界经济不容回避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