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厨房叫什么?
厨字在古代一般表示“国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其智不足以来后,而身处大国之位,势为诸侯之后,天下决于一战而身死国亡矣,不若委大国之身,释国事之责,为上主下臣,而效愚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不意董卓狼心不轨,劫迁天子,社稷将危。幸太师英略非凡,躬披铠甲,率众诛之,功播万里。今曹操奏请大王加官,绍以功小,深辞不敢受。”
《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王之食杀。”郑玄注:“宫中有厨下之事者。”古代王公将相有后厨,百姓家叫厨房。《礼记·曲礼上》:“食于有丧者之侧,不席,不坐,不饱。”孔颖达疏:“若未出主人之闾巷,仍在有丧人家,厨屋之傍,即便坐而食者。坐,谓席地而坐。”《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成玄英 疏:“至人绝圣遗智,物我情捐,如大鹏御气升天,岂复有所期待哉!”陶渊明 《归园田居》诗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周礼·地官司徒·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郑玄注:“夫者,夫家也。凡一夫一妇而受田百亩。每百亩间有小径其间有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