碶是什么生肖?
“碶”是个象形字,其本义应是“土石砌成的堤坝”。《说文》:“碶,石筑堤也。”可见“碶”与水利有关。引申为“阻挡”、“阻止”之义。再引申指“阻塞”、“停滞”等。
由此引申,“碶”字又有了某些特定的含义: ①比喻“像闸门(或机器的阀门)一样能开能关的东西”。如:铅字(雕刻在铅板上的拼音字母);锁眼儿(锁眼里可以插入钥匙的圆孔)。
②特指戏曲里的角色名称,如老生、小生等。因为老生的表演总是正襟危坐,不活波的,似乎总是把脸埋在阴影里,给人“坚不可摧”“冷若冰霜”“固若磐石”的印象。小生则是“青衣”(演青衣角色的妇女)的伴侣,总是跟在青衣的角色后面,扮演那些性格活泼、机巧聪明的女性形象或者年轻的男子形象。由于小生总是被塑造得眉清目秀、姿态轻盈,给人以“婉约”、“柔美”的感觉,所以,人们常用“小生”来称呼长得清秀的男子。
③用同音词表示某种行为和结果。这种行为和结果是“做一件事很费力气,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的意思。比如,形容学习刻苦用功,可以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称赞某人十分勤劳,可以用“勤勤恳恳”来形容……这些词语中的“杆”、“股”“勤”都是“辛苦付出”的意思。虽然用法不同,但其中都有一个意思:付出努力却并未取得理想的结果。
由此推及,我们也可以用“小生”这个词来调侃自己做的某些事情: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这时,我们就可以自嘲地笑着说:“我都快成‘小生了’!”
碶属坎卦属水,坎卦有北方之水之意,其又为海塘、海塘文化的重要内容,与虎文化相契合,所以,碶的生肖属虎。
甬江边的碶闸
水是宁波的母亲河,水文化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孕育了甬城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宁波的甬水风华,除了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一只距今7300多年历史的陶水鷄、大榭岛的越人击楫图、保国寺大殿屋顶的一片北宋“压胜钱”屋脊瓦外,最能体现“海丝文化”历史传承,最能体现江河汇流、人水和谐的水工程文化,当数“水利上林”月湖片区的“里七闸”,与古称“外七闸”的大西坝甬江沿海一线的闸门。
闸,是江河堤坝上或运河上的挡水和泄水建筑物。“里七闸”,是月湖片区护城河、七塘河、沿河塘及七座排水水闸的合称,是“浙东运河”宁波段重要的“排水枢纽”,它建于唐明州刺史李敬之开挖“湖心岛”之时。北宋治平二年,明州知州王安石在月湖北面修建新坝,将七塘河与月湖分隔开来,并增加“广泽闸”,使“里七闸”工程完美。
“外七闸”中的庆丰闸
“外七闸”中的庆丰闸
大西坝的外七闸,西自招宝山上的“古道头闸”,东至江厦的“堰堰头闸”,长4公里,坝内是鄞江平原,坝外就是波涛汹涌的东海。海塘文化是“海丝文化”的基础,所以“外七闸”是“海丝文化”最直接的物证。“外七闸”的庆丰闸是“浙东运河”唯一的通海“水闸”,其开闸时“一泻百步,其势甚猛”,海潮难以上溯,是庆丰闸的“拒咸蓄淡”功能使然。古代从海外经镇海招宝山附近“市舶(海关)亭”下船的商贾从庆丰闸口进入“外七闸”护塘河,然后从庆丰闸进入通明桥进入月湖片区。故月湖是“海丝文化”的心脏区域。
闸与“海丝文化”结缘最早可追述至汉代明州地区“永嘉之乱”,西晋大臣虞斐率领千余名族人从中原“避乱来闽”,晋末又“北返浙东”进入明州。“甫见天姥”,他欣喜若狂,“乃乐之,筑室于此,自为三十六闸,以灌田畴”,史称“三十里河”。虞氏“筑室”之“此”非他处,就在“海丝文化”的江厦,闸筑在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的江厦江东大河上。虞氏在该河上筑闸,将姚江水引入河,与“内大浃”连通,为鄞江平原“拒咸蓄淡”,然后“灌田畴”。虞氏为甬上有史可考的筑闸第一人。虞斐在江东大河上所筑“三十六闸”,使江东大河成为鄞江平原“海丝文化”早期的“灌溉枢纽”。
闸,也是“大堰河”的水系管理枢纽。大堰河始于余姚大隐溪,流经“姚江之北”四明山麓的梁弄“舜江村”和大堰镇流入奉化。“大堰河”水系管理有堰、亭、闸三级单位。据《慈溪县水利志》记载,大堰河有“十二闸”,沿河建有“七闸六亭”。沿河“十二闸”从西往东,堰头有溪口闸、方村闸、里杜墅闸、外杜墅闸、长堰闸、上虞闸、后浦闸,坝头有堰头坝闸、西仓坝闸、黄家坝闸、姚堰坝闸、王家坝闸。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过7000多年前的“弧形木桨”和“方舟”,方舟前安装了“立柱式木桨”,使方舟成为原始“独木舟”,这舟桨组合是世界最早的“舟楫”实物。舟楫是“海丝文化”的根。舟楫在“大堰河”上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