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天干地支?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 “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 “十二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月支。 古人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组合起来,以十天干为序,每一干支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组合起来如:甲子年、乙丑月等。
这种的组合方式是古人根据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现总结出来的,其中“甲”“乙”代表春季,“丙”“丁”代表夏季,“戊”“己”代表秋季,“庚”“辛”代表冬季,“壬”“癸”代表春季或夏季。而“子”“丑”代表了23时至1时,“寅”、“卯”代表了1至3时等等。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用五行、五方、五色、五味来解释自然界现象、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人体的肝在五行中属木、为东方、喜青色、味酸;心属火、南方、红色、苦;脾属土、中央、黄色、甘;肺属金、西方、白色、酸;肾属水、北方、黑色、咸。这些相互关联的思想,是建立在古人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基础上的。
另外中医用药的理论也源于这一思想。《黄帝内经》有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这样就不易生病。如果人体出现疾病,就要通过药物进行调整。而药物的“药性”正是建立在“五行”的基础之上的。
如中药中的“四气”(寒凉热),“五味”(辛甘苦咸淡),“升降浮沉”,还有归经等特性是与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性质有关的。而药物的这些特性正是来源于五行。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以上内容只是浅显的阐述了五行与中医的关系,要想深入了解还需认真研读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