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作结局是什么?
《中美英法四国名篇导读》共选译了中美英法四国著名作家的28篇名篇。这些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传记等文学体裁,其中有古典名著《红楼梦》、《堂·吉诃德》,现代文学经典《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现当代名家名作《春》、《最后一课》、《西线无战事》、《威尼斯商人》等,以及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洛赞的《幸福》、英国桂冠诗人斯汀的《四季歌》等。这些作品思想健康、风格多样,既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也有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经典之作。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领略与借鉴世界文学名篇的艺术魅力和写作特色,更快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写出好文章。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从整体的结构到每一个短语的安排都是非常严谨的。海明威说:“每一篇作品都需要一种不同的结构。结构就是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是主要的。其他一切不过是点缀而已。”《老人与海》在结构上的两大特色是:其一,全篇只有一个自然段,但是却分成三段,每段均以“他看见……,然后……,后来……”的形式写老人的经历。
老人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第八十五天捕到一条大鱼。那条大鱼足足有三百多条鲤鱼那么重,“那是一条真正的鱼,一条真正的金枪鱼,”老人想。这条鱼不仅大,而且与众不同。它高傲、自负,对自己的模样很不满意。老人觉得这条鱼真像一个人,一位了不起的人。后来,大鱼被拖着驶过大海,运到港口,卖到市场。
老人的孩子来看望他。老人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给孩子买了饮料和爆米花。回到家,孩子问老人打到了什么,老人回答:“打到一条大鱼。孩子,我现在要给你讲一条鱼的故事。”
《老人与海》自问世以来,就被许多批评家看作是海明威一生中的转折,是海明威从浅显的艺术模仿时期开始,逐渐融入自己个性特征的艺术创造过程的一个标志。《老人与海》代表了海明威最成熟的写作技巧,是他“简洁的文风”的典范。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一个战争时期德国占领军强制小学生参加汉语学习的故事,揭露了侵略者的愚蠢和无能,讽刺了他们的精神败落。
《最后一课》在结构上除了采用对话的形式外,还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小学生群像和他们的老师相比,小学生群像个个天真活泼,充满活力,而他们的老师则是意志消沉,灰心丧气。这两个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处于逆境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心态。有的人把处境的恶化的责任完全咎于自己,消极颓唐,有的人则从中找出若干间接的原因,稍稍舒缓一下感情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