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从哪来?
先放结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为什么是这12个?这得从古人如何确定时间开始说起(这是重点)! 古人非常聪明,他们发现了太阳的周年运动规律并由此而产生了“闰月”这一概念,同时也发现了月亮的“朔望月”周期并且因此发明了计时仪器“日晷”和“漏壶”。 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这两个天体,是无法准确判断时间的,问题在于:太阳东升西落每天都对应着不同的时辰,而月亮的盈亏变化每一个朔望月也只是一天的长度而已。
要解决时差的问题,古人想到了一个妙计——设置一个基准点,以这个点为起点,以太阳为方向标,每一天都向终点移动一点,如此每月都可以有一个整数以表示天数(30或31),每年也可以有一个整数以表示月份(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来,以太阳为圆心,以地球公转轨道为半径的一圈就是一年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二十四节气”其实就对应着今天的公历(阳历)。
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每个月少则29天,多则31天,每年少则354天,多则384天,这样过不了多久就又得闰一个月。而且更麻烦的是,农历年份还有“大雪”“冬至”“春分”“秋分”“小雪”“大暑”等节气,这些节气都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的,也就是所谓的“候节”,每个节气大约相当于今天公历的半个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设计了更精巧的计时器——“圭表”。具体原理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总之就是这样一种工具使农历月份与朔望月直接联系起来,通过每半个月左右置一闰月的方式保持农历年的稳定性。 说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了,农历其实是阴历,因为其是根据月的平均周期确定的,而阳历则是完全按照地球公转轨道定位的。
所谓“十二生肖”实际上对应的应该的是干支纪年法,也就是“甲午金败”这样的记载,因为甲子纪年中每60年一循环,其中甲子、乙丑、丙寅……庚午、辛亥、壬子等等,正好对应着12地支。 而12地支又是古人用来记录时间的最佳利器之一。
比如《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景帝即位十五年,诏曰‘比今年岁不满三百’,即指已过去一百五十个月有余矣。” 这里用的就是地支记录时间的方法,每个月一支地指向现在的时间,每年末那最后一个地支就会重新回到起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