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阴阳什么关系?

龚茹楠龚茹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最早出自于《尚书·序》:“五行,一曰水木,二日火土,三曰金雷。” 这里并没有说什么是五行,只是提到了五行中的四项。而“行”在这里读作“héng”;

到了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士所著的《管子·轻重己》出现了“五行”的概念并做了定义:“水之为物,冲淡是以发荣,其味咸,其色黑。火之为物,光明燥湿。其味苦,其色赤。木之为物,曲直以立,其味酸,其色青。金之为物,坚利以待用,其味辛,其色白。土之为物,承载育养,其味甘,其色黄。此五者,各以其所能生之,故谓之五行。” 这五行除了水、火、木、金的属性外,还加上了“土”“泽”二者。并且这二者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待用”“养育”),属于物质的功能性范畴了。这是“五行”概念的最初形态。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但只有这四个元素显然不够,于是古人又添了个“阳”字——“阴阳”,来充当第五种元素。这在战国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已经出现了(在《史记·律书》中就有记载)。汉代的《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提到了“阴阳”,并且对“阴”有所解释: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里的“阴”不是单独意义上的阴,而是指阴性元素,即金、水。

“木、火、土、金、水”被称为“五脏”,而“肝、心、脾、肺、肾”则分别对应“筋、血、肉、气、骨”,其实这正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脏中的“肝”属木,开窍于目,对应的脏腑经络则是“目脉”;心肺二脏虽然对应的中焦,但实际上位置却在上;而肾和膀胱作为人体的“水液”之所,其实质也属阴——所以古书说它们“各得阳明之气,上下升降”以运行。

孔明泽孔明泽优质答主

一、阴阳是总纲,五行是具体化的理论体系。

阴阳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它是以运动变化作为基点的。运动是相互矛盾的双方消长平衡的过程,阴阳平衡,则生命健康而长寿。当消长平衡被破坏,阴或阳任何一方出现偏衰时,疾病即发生。治疗的总则是补其不足或泄其有余,恢复被破坏了的阴阳平衡状态。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五脏之间、五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应或维系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生克关系)的,保持着动态平衡。当五行生克关系失调,人体发生疾病时,治疗的总则是抑强扶弱,恢复五行生克间的动态平衡。

二、阴阳学说有五行学说作为依据,即用五行生克关系来解释阴阳消长的机制和平衡的规律。

1、阴阳的消长,以五行生克关系为机制。如木行旺盛,相生和制约土行的能力高于常态。木旺土衰,失其平衡,引起中焦脾胃虚弱,表现为腹胀、便溏、身体困重,治疗以培土建中,缓木消胀为主。

2、五行生克关系维持动态平衡是以阴阳的对立制约为前提。若阴阳被破坏而出现阴或阳的偏衰,五行也必然发生生克关系失调。比如,木行偏旺,以阴阳学说来解释,可以看作是肝阴不足以致肝阳上亢。其治疗应为滋阴降火、平肝潜阳,使肝的阴阳恢复平衡,则木旺土衰之象自会改善。

三、五行说中有阴阳,阳行包括:心、胆、小肠、三焦、胃、大肠;阴行包括:肝、肾、脾、肺、心包。

四、脏腑经络各有阴阳。脏为阴,腑为阳;经为阳,络为阴;五脏各有阴阳。如心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