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山菌怎么做好吃?
“与天同乐”,是北京饮食界的行话,意为“天上有什么,我们吃什么”,体现的是不时不食的餐叙理念。 6月,对于吃货而言,意味着鲜活海鱼的上新,新鲜蔬菜的季节交替,当然还有那蘑菇中的爱马仕——榛蘑(也叫香菇)的新秀登场。
说到蘑菇,那可是鲜灵的代名词啊!尤其是刚下过雨的早晨,漫步林间,瞧见那朵胖乎乎的白蘑菇,忍不住采一把带回,用鸡汤小煮一下,别提多鲜了~ 而今天要推荐的蘑菇,则是生长在黑龙江和俄罗斯边界的小兴安岭上的美味——丛山菌(又称野生黑木耳、野生黑木耳、东北黑木耳、小木耳)。 在清代,东北的黑木耳还被列为宫廷贡品呢!《诗经》中有记载:“加豆之实,粲然陈乎几席之间”,说明3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就有了黑木耳栽培。
据说,明朝末年,辽东百姓苦于兵乱,于是纷纷背井离乡,辗转至关外讨生活。他们在荒芜的原野上掘土筑屋、垦荒种地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原的栽培技术,使关外的水稻、高粱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引入了中原的粮仓——老鼠。这老鼠可不是普通的鼠,而是以粟米为食的褐家鼠,它成了后来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主要粮食作物。
而这一鼠一粟的结合,竟然意外地成就了今天的食用菌之王——黑木耳。因为黑褐色的真菌寄主(子实体)与地面上的土壤的颜色十分相近,当幼苗出土时,很容易被人忽略,所以鼠啃食后难以被发觉,等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 除了主食外,这里的人还从植物中获取蛋白质。由于森林覆盖率高,各种野果、昆虫、蛙鱼也不少,加上有“人参娃娃”之称的地瓜,以及可以酿酒的野生蓝莓,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其实,这种依靠天然食物链循环生存的方式,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环保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所以,当你读完这篇推送,如果你刚好想到森林里散散步,不妨捡回那些可爱的山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