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什么影子银行吗?
1、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即通过信托公司发信托计划融资,然后投资房地产和企业;另外就是通过证券公司在交易所发行公募基金,然后投向房地产、政府和中小企业;还有通过资管计划、私募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的形式来融集资金,最后投向上述几个方向。 当然,除了以上直接融资的形式外,还有一些间接的融资方式,例如银行的表外业务(委托贷款、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信托)的投资等。这些影子银行业务目前都没有相应的监管框架,比较混乱,而且由于缺乏信息披露,风险难以控制。
2、现在国家整顿这些不规范的融资行为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清理违规的资金池业务和通道业务,也就是对各种不规范的代客理财业务进行规范;二是加强对信托业和基金业的监管,尤其是通过立法加强监管;三是解决当前融资难的问题,增加市场上资金供给,同时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
影子银行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俗而言,凡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和引发系统性危机的信用支持(类信贷)行为都属于广义的影子银行。而广义的影子银行又可以区分为狭义的影子银行(包括结构投资载体、市场型金融公司和承兑汇票等)和其他类信贷中介机构(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典当行、 pawnshops、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信用机构、非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等)。
如果按照上述定义来界定影子银行,目前中国是存在影子银行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近年来,不少具有中国特征的影子银行模式相继浮出水面,如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企业、信托公司、房地产企业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和担保公司)、地下金融等。在许多领域,这些具有影子银行属性的业务或机构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信托产品为例,其增长速度惊人,2010年年底,信托产品的规模是1.7万亿元,而到2011年上半年就增长到了2.43万亿元,增幅高达43%,并且预计年底这一数据接近3万亿元。而2011年上半年的43%的增长率比前几年(2008~2009年)平均5%~6%的增长率更是大幅增长。在银监会最近公布2011年前10月银信理财合作余额下降1700多亿的同时,银信合作模式却开始向券商、基金以及第三方理财顾问转移,由此而来的集合信托、券商资管计划、基金专户以及私募基金等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以集合信托为例,2011年前3个季度的集合信托规模,就已基本达到2010年全年的水平。而一些其他类影子银行机构的发展速度也丝毫不逊色,2009年至2010年9月全国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347家,全国21个省市在建或规划筹建“金融仓储”物流企业120多家。
在国际上,有关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发现,这些影子银行一方面能补充和促进银行体系发展,提升金融效率,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投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累积风险,形成潜在的系统性危机和威胁。